欢迎访问数据资产会计师 (DACPA) 统一考试网上报名平台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|深化“1235”治理体系,数据赋能为基层“减负”增能

来源:上海杨浦|发布日期:2025-09-24

近日,杨浦区召开街道报表数据“只报一次”试点工作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工作推进会,会议明确以“1235”城市治理运行数智化体系建设为抓手,推动数据资源高效流转、价值释放,为杨浦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。

01

街道报表数据“只报一次”,破解基层报表痛点

杨浦区作为上海市街道报表数据“只报一次”两个试点区之一,聚焦基层“多头报送、重复填报”的突出问题开展“先行先试”,通过“梳理底账、数据赋能、工具建设、准入审核”四步工作法,已实现报表源头减量88.4%,基层填报负担显著下降,数据赋能治理能力持续提升。

前期,杨浦区选取长白新村街道、殷行街道开展试点,共排摸出676张街道报表,其中月度报表占比32.6%、季度报表占比12%,发现部分报表存在“过度留痕”“字段重复”等问题。

针对这一现状,区数据局联合区民政、区人社等试点部门,以《街道履职事项清单》为依据,开展报表全面梳理。摸清每张报表的样式、字段数、填报频次等15项核心信息,形成标准化摸底台账,归纳总结出《杨浦区街道报表工作标准》,并形成我区标准化调研样例表,为后续工作提速增效。

依托市、区大数据资源平台,杨浦区构建了覆盖高频共性数据、重点领域数据的“数据池”,形成51个资源目录、1232个字段、1187万条数据的“一数一源”支撑体系。减量后的58张报表可带数下发字段占比41.7%。

此外,杨浦区创新推出“杨数通”报表工具,提升用数管数效能。统一街道报表采收渠道,区级报表工具与市平台对接,为每张街道报表获取“一表一码”的“身份证”,实现“有码可查”“凭码填报”。有效避免了报表“随意下发”“多头下发”等情况。

为减轻街道填写负担,提供批量导入导出、数据暂存、带数下发、自动计算等功能。更加提升数据安全性,根据不同角色设置不同权限,对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脱敏处理。

会上,区委编办、区委社工部、区府办、区司法局、区数据局成立联审工作组,共同讨论形成了《杨浦区街道报表准入机制》,确立了下发街道报表应总量可控、预期明确、源头减量的总体原则,明确了准入原则、审批流程、监督机制等。同时,杨浦区创新性地开辟了快速审批绿色通道,对填报依据充分的突发紧急填表需求,采取简化审批、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。

02

公共数据开发利用,赋能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

围绕公共数据“供得出、流得动、用得好”的目标,区数据局坚持公共数据高质量应用,推动了一批“三有”应用场景上线,让数据赋能城区发展、惠及民生实际,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新范式。

公共数据上链归集稳步推进。三目录上链方面,区内累计编制职责目录13506个,系统目录56个,数据目录455个。数据归集方面,对接市级公共数据资源目录,归集区内20余家单位公共数据,发布区级公共数据资源目录1029个,覆盖城市治理、衣食住行、医疗教育、社保养老等多个领域。

公共数据赋能场景方面,已实现区内20余家单位的407项公共数据需求共享,提供企业扶持政策、法人信息、营业许可、“一网通办”事项信息等共享接口服务580个,累计接口调用量超2.69亿余次,支撑了各单位100个用数场景,助力业务提质增效。

公共数据底座建设不断深化,区大数据资源平台作为全区公共数据的“枢纽”,实现公共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规范治理与安全运营,完成区内数据资源与目录链协同统一,对公共数据进行分类分级,并按敏感级别分类实施安全管控,对数据服务接口进行实时调用监控与动态风险控制,有效保障数据资源的安全与合规。

03

发挥杨浦数据优势,协同推进“1235”体系架构优化

报表数据“只报一次”和公共数据开发利用,二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。推进相关工作是扛起为基层减负政治责任、破解基层治理痛点难点、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。

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,是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数据作为数智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,具有重要战略价值。“1235”城市治理运行数智化体系建设,正是立足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关键抓手。作为全市街道报表数据“只报一次”试点区和上海数字经济大区,杨浦肩负着先行示范的使命。

据悉,各部门、各街道将强化协同联动,打破“信息孤岛”,健全工作机制、完善考核导向,凝聚工作合力;杨浦将充分依托区域“大学”“大厂”技术优势与治理经验,深化前沿技术融合应用,将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数据治理优势,奋力打造数据赋能治理的“杨浦样板”。

文字 | 沈莹

图片 | 沈莹

编辑 | 文茜婷